第(3/3)页 “写的真好!” 编辑老周看的那叫一个精神抖擞。 “以前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时候不是都说,江弦是最懂青年人的作家么?” “照我看,这话说的真是没错,这话说的太特么对了!” “要我看,江弦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你别无选择》,加上这一篇《无主题变奏》,可以一块儿组成一个系列,就叫‘青年三部曲’!” “好主意,美国人把《麦田里的守望者》当做无数美国青年的‘救命神书’,照我看,江弦这个‘青年三部曲’,也能被当做咱们中国当代青年们的‘救命神书’。” “好想法!” 《花城》的主编苏晨站旁边听了半天,听着这个提议,登时眼前一亮。 “这样,咱们准备准备,我去找江弦商量一下,咱们下一期,就做一期专号,刊登这个江弦的‘青年三部曲’,全文刊发这三篇,再整理一些文学界对这三篇的重要评论。” “那这一期‘青年三部曲’的专号,肯定能再创下一波新的发行记录!”有编辑激动说。 有了这个计划,《花城》的编辑部成员们又是一阵亢奋。 另一边,江弦也很快接到了《花城》的电话,听来了这个“青年三部曲”的事情。 “青年三部曲?” “有点儿意思。” 对任何一名成名作家来说,似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三部曲”: 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但丁的《神曲》三部曲:《地狱》、《炼狱》、《天堂》。 巴尔扎克的《幻灭》三部曲:《两诗人》、《外省伟人的巴黎》、《发明家的苦恼》。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以及他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江弦写作这么久,因为合成的关系,一直都是独立发表作品,没有做过什么系列。 没想到这次误打误撞,竟然让《花城》给他捣鼓出这么个“青年三部曲”。 而这三部,放眼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也是最适合组成“青年三部曲”的三部了。 说他们是“青年三部曲”真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因为整整几代的青年人,都从这三部之中获取了鼓舞和力量。 《花城》要做这个专号,江弦欣然答应下来。 他当然明白,把“青年三部曲”做杂志专号的话,相比于出版这么一套“青年三部曲”的丛书,会让他少赚很多的钱。 但对于如今的江弦来说,计算一下他现在的资产,这笔稿费他已经不太能放在眼里了。 就像是他如今在刊物上发表。 他完全能以出版的方式发表,赚取更大的利润,却非要在刊物上发行。 相比于稿费,江弦更在意稿费之外的别的收获,那就是自身名气的提升。 在知名刊物上发表作品所带来的名气提升效果一定是大于出版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发表在刊物上,不仅可以提高作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也可以为作家本身带来更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 这份好处是花钱都买不来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