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迷舟》-《1978合成系文豪》


    第(2/3)页

    “去年我大学毕业,本来被分配去苏南省的文联工作,谁知道我们班一个同学‘突然谈了恋爱’,为了对象,他决定去京城工作。”

    “他原本是留校的,他去了京城,这样一来,留校名额空了出来,辅导员就让我留了校,于是我成了大学老师。”

    “人生和命运就是充满偶然,偶然性的力量塑造着我们的命运。”也不知道为什么,朱伟和刘勇颇有些一见如故的感觉,这年头人和人之间也没太多提防,感慨着讲出了自己从《人民文学》被调去《人民文摘》的经历。

    “偶然性真的很奇妙。”

    刘勇认可说,“那些改变我命运的大事,全是由偶然性构成的,现在回首往事,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在一个‘命运交叉的花园’,不同的偶然事件都会让命运走上不同的小径,让我总是有着强烈的‘命运感’,我是他人,我有很多分身,我行走在命运交叉的花园,最后走成了现在的我。”

    “.”

    朱伟认可刘勇话的同时,又能从刘勇这个人的一言一语中感受到这个人的不简单。

    这人好像真有点儿东西!

    老实讲,朱伟并不太理解为什么江弦会让他来找这个刘勇约稿。

    他只是写了一封信!

    会写信就会写了?

    朱伟心里其实是存着些意见的。

    因为在朱伟看来,或许江弦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烧到了他头上。

    每一任主编在任时的成绩,不仅要看他在任期间刊物发了多少优秀作品,还要看他发掘了多少新人作家,推出了多少新人。

    王濛在任的时候,《人民文学》之所以生机勃勃,就是他发掘了太多优秀新人。

    像何立伟、洪峰、范小青、邓刚、王兆军、李杭育、残雪、宋学武、乔良、王树增、王毅、石定、谭甫成、石涛.

    正是因为这份大名单,正是因为这份成绩的辉煌,王濛的工作才得到了大伙的一致肯定。

    而江弦给朱伟的感觉就是

    ——饥不择食。

    太着急想发掘新人作家的心情朱伟也理解。

    可是看了一封信就要找这个人约稿。

    这就有点儿太荒谬了。

    就算是能从信里看出这个人真有点儿笔头功夫,可我们是《人民文学》啊!

    必须是拔尖儿的文学作品,才能递到我们这儿!

    一封信就能看出滔天的文学才华?

    朱伟不信。

    可是出于和江弦搭伙这么久的工作经验,朱伟知道自己不管怎么说,都没办法改变江弦的想法。

    他们家这个主编太强势了。

    既然下了命令,只好亲自来一趟上海。

    朱伟太明白了,必须是这个刘勇真的没什么可约的东西,朱伟才能让江弦打消这个因为一封信就去约稿子的想法。

    结果现在见着这个刘勇,朱伟心中的那点儿质疑,竟然也在慢慢消散。

    这个人确实不一样。

    朱伟见过很多作家,都是全国最好的那些作家,这个刘勇身上,有种和他们一样的劲儿。

    难道从事偏重理性和思考的理论研究的大学老师,真能写出偏重感性和想象的?

    “我看看你的稿子。”朱伟道。

    刘勇从宿舍抽屉里取出一沓稿子,“你来的太巧了,我这篇才刚写完,只拿给几个同事看过。”

    “讲什么的?”

    刘勇想了想,道:“一个人忘了自己的信念追求,就会像一叶迷舟,在生命的航程中死于自己的失误。”

    “.”

    朱伟一听这么有逼格,饶有兴致的翻开稿子,写在最前面的是一行引子:

    “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北伐军先头部队突然出现在兰江两岸。孙传芳部守军三十一师不战而降。北伐军迅速控制了兰江和涟水交接处的重镇榆关。孙传芳在临口大量集结部队的同时,抽调精锐之师驻守涟水下游棋山要塞。棋山守军所属三十二旅旅长萧在一天深夜潜入棋山对岸的小河村落,七天后突然下落不明。萧旅长的失踪使数天后在雨季开始的战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阴影”

    “迷舟?”

    朱伟轻声念出文章的名字。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刘勇拿给他的这篇,朱伟只是读了几行,就觉察到了一丝非常不一般的味道。

    “.”

    “.警卫员站在离萧只有三步远的地方,非常认真地打完了六发子弹。”

    这部并不长,朱伟只花了十五分钟的功夫就读完了。

    或者说,他花了十五分钟,反复将这篇读了三遍。

    这个讲的是1928年初北伐军萧旅长失踪案。

    整篇从引子开始,然后讲第一天、第二天第七天,讲了萧旅长七天的活动回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