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也就是如今江弦面前这栋三十来平米的小屋。 “江弦同志,建芬同志这个培训班,和社会上那些培训班不一样。” 施光南给江弦介绍,“这家培训班呢,跟别的培训班不同,来这学音乐不仅不用交学费,每月建芬同志还给他们每人45元的补贴。” “哎呦,教别人还给别人钱啊。” “是啊。” “那来报名的人.这儿能放得下么?” “呵呵。” 施光南笑了笑,“建芬同志也不是来者不拒的,这儿招生是有准则的,不多,就两条:首先是唱歌必须能让建芬同志感动,再就是人品必须好,所以这儿的学员都是建芬同志筛选出来的,现在是第一期,我听说总共就招了、招了几个人来着?” “九个。” 谷建芬回答一句,给江弦他们倒上茶水。 “对,九个,瞧我这记性。” 施光南笑了笑,又拉着谷建芬坐下。 “建芬,别忙活了,江弦同志时间紧张,咱们就甭客套了。” “哎,好、好。” “我给你说说这次为啥过来。” 施光南给谷建芬介绍起此次来意: “江弦同志呢,现在正制作一部电视剧,配乐这一块儿还没人接手,他来找我,我一下儿就想到了你,想看你能不能给他递几份稿子。” “哎呦!” 谷建芬受宠若惊。 她正苦于自己的歌曲没人愿意用呢,没想到还有人自己找上门。 “可以啊,当然可以了,要是你们愿意用我的曲子,我不要钱都行!”谷建芬激动道,“你们是什么电视剧?” “江弦同志,什么电视剧?”施光南回头看向江弦。 江弦放下茶杯,“电视剧叫《编辑部的故事》。” “《编辑部的故事》?” 谷建芬挠挠头,“讲什么的?” “您给她说个大概就行。”施光南笑着道:“您不介绍介绍,她也不知道该写个什么主题。” “讲的就是一个杂志编辑部的日常生活,主题呢.嗯,大概是.‘世界和平’。” “世界和平!” 谷建芬听得傻眼,好在表情管理到位,“您可真够博爱的。” “哎,往大了说是世界和平,往具体了说就是和谐社会嘛,和谐您懂吗?” “明白、明白。” 谷建芬琢磨一会儿,“我这儿有首歌,还从没用过,您要不先听听,看看合不合适?” “您有首歌?” 江弦并不介意,“行啊,我听听。” “您稍等。” 谷建芬站起身,很快喊过来一个女孩儿,二十来岁,看上去气血充足,月经正常。 “这是我的学员,叫毛阿敏。” “您好。”毛阿敏一早就听老师吩咐了来人是江弦,那叫一个激动。 她是上海人,工人家庭出身,后来也成了一名工人,经常参加化工系统的歌唱比赛,常常是一上台,才唱两三句,大伙就说,不用比了,这个就是冠军。 这些年,她也参加了不少全国性比赛,但都因为内幕被挤出金奖,总是只能拿到第二、第三,甚至得了个外号叫“毛三”。 “阿敏,你把那首歌给这位同志唱一下。”谷建芬吩咐道。 “就在这儿?”毛阿敏问道。 “对,清唱。”谷建芬说。 另一旁,江弦调整了个比较舒适的坐姿坐在椅子上,盯着毛阿敏。 “我先开开嗓。”毛阿敏笑着说。 她毕竟职业歌手,不至于扭捏,简单咳嗽两声,就摆出架势,典型的美声路子。 毛阿敏的气声是相当可怕的。 她能完整的打开口腔,这是很学院的,当然了,她、韦唯、范琳琳还有这些年这一批所谓的实力派,大多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可惜这种发声方法不能够很好地支持她们的歌路,因为有亮音无暗音,有强音无弱音,有实音无气音,在声音的色彩上不能够达到所谓“国际化”歌路的要求。 因此,她们这一拨人只火了五六年,之后港台歌曲进军内地后便不得已先后退居二线了。 “好了么?”谷建芬询问一句。 “好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