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可见对这部的重视程度。 “这个,我就不打扰了,这份稿子,能否先取回去看看。”刘鑫武开口道。 “可以可以,您带回去吧。” 《儿童文学》的编辑非常痛快,全当是在三校的流程之外又加了一次“名人校对”——“作家刘鑫武亲校”,等发刊的时候还能当作一项工作宣传内容。 等马建和高行健一脸享受的看过全文的六十多幅配图,刘鑫武便把《小王子》的校对稿从《儿童文学》带了回去。 妻子吕晓歌见他回来便喊他吃晚饭,刘鑫武把饭桌上用倒扣的盆拢着的剩饭收拾干净,然后一头趴在书桌上,翻开了这册《小王子》。 开篇的献语他看过一遍,此刻再读,仍旧佩服江弦,确实把这篇献语写的很有意境。 “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但他们之中只有少数人记得这一点。” 而这篇献语铺垫的,更是一种文字的氛围,因为这篇献语里江弦的文字读起来显得分外“可爱”。 似乎是为了强调献语就是这篇的构成部分,所以到了正文部分,江弦的文字风格保持了和献语的统一。 “六岁那年读过的一本书,让我记忆深刻。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本描写原始森林的书,它的名字是《丛林故事》.” 这样一句开头让刘鑫武觉得意外,甚至没有分清楚这是否是的另一篇献语。 因为江弦说的不是“从前从前有一个.”这种标准的讲故事的开头。 他就好像在闲聊一样,说我以前看过什么,这东西怎么了. 刘鑫武接着往下看,只有从下面的文字当中,他才些许的读出了些儿童文学的味道,因为这段文字写的充满童趣,而且是对儿时故事的记录。 除此之外,在刘鑫武读来,这部的第一个正式章节,这其中对成年人辛辣的讽刺,读起来完全超出了儿童文学的概念,也从没有儿童文学会像江弦这样子去写,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都是怎么美好怎么来,不会把坏的写进里。 因为现在的主张就是,儿童文学就是写给儿童,要以儿童为中心。 所以江弦去写这些充满讽刺的段落,儿童肯定是看不懂的! 可江弦这些文字的可爱,又让刘鑫武相信,如果是儿时的自己来读这篇,恐怕也会乐在其中,就算不会明白作者的讽刺,也不会对这个故事没兴趣。 他接着往下看。 刘鑫武自己都没意识到,从第一个章节开始,故事一点点的加大着“儿童性”。 这就像是温水煮青蛙,当然了,温水煮青蛙这事儿已经辟过谣了,咱们只用这个词儿。 一开始只是简单的记述儿时的事情,慢慢的,这个故事才开始有了幻想色彩。 就仿佛是一点点的把你从正常的世界里拉进到儿童的幻想世界中来。 等刘鑫武反应过来,这就更让他在怀疑,江弦这篇真的是写给儿童的? 儿童不需要被拉进幻想世界。 因为儿童本身就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里,他们看到什么都会幻想,听到什么也会信以为真。 那是谁处于一个“正常”的世界当中呢。 答案毫无疑问 ——大人。 刘鑫武忽的想起江弦在献语中是这样写的:“献给童年时代的江年年。” 等一下,为什么献给自己女儿,却要强调是献给童年时代的自己女儿呢? 作为一名作家,刘鑫武很快明白过来其中隐藏的含义。 他说献给童年时代的江年年,其实是献给成年以后的江年年。 “对。” “就是这样。” 猜到江弦话中玄机的刘鑫武两眼放光。 这献语写的真好! 写在开头的献语统领了全书! 与其说这部《小王子》是献给儿童,不如说它其实是写给成年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