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那我们真是蓬荜生辉了.” 双方客套半天,最后沈昌文和江弦约好个时间。 手头上的事情简单处理过,江弦便坐上徐晨辉的车子,来到人民出版社的楼下,来到还没后世那么壮大的三联书店内部。 “江弦同志,您好、您好。” 沈昌文认出江弦,握着手将他带进办公室,给他介绍了下三联书店的各位编辑。 “这是范用编辑,曾经组织过《傅雷家书》的出版工作,这回您的《小王子》出版工作也是由他来负责。” “这就是江弦同志。” 双方握手打过招呼。 “《傅雷家书》我知道,这在出版界也是个出版奇迹,原来就是您组织出版的。”江弦开口道。 傅雷怎么样,后世多有争议,不过《傅雷家书》的出版一直是出版界一大神话。 这还得从79年的时候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的楼适夷专程去上海,参加了上海文联为傅雷和他夫人的骨灰安葬仪式。 楼适夷呢,是傅雷的挚友,解放前就与傅雷一家相交匪浅。 那会儿楼适夷从事地下工作,经常去傅雷家躲难。 因此,楼适夷特地从京城赶到了上海。 这时候,去国二十多年的傅聪,也从海外归来。 此时,楼适夷见到的傅聪,已经从一个风华正茂、稚气未脱的青年变成了老成持重、身心成熟的中年人,时隔二十多年之后见到故人之子,楼适夷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慨。 楼适夷参加完了傅雷和他夫人的骨灰安葬仪式,回往京城,不料,傅聪恰巧也乘坐同一趟航班前去京城,于是两人途中相对叙旧。 傅聪简单地谈了二十多年来在海外个人哀乐的经历,和今天重回中国的心态,自然,两人也谈到了傅雷夫妇。 楼适夷知道,傅雷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还写过不少文艺和社会的评论著作,以及优美的散文作品,数量可能不多,但在思想、理论、艺术上都是卓有特色,生前从未收集成册,他觉得,今后不应任其散失,要设法收集、整理、编订起来,印行出版,这也是一份宝贵财富。 两人在谈话中说到了多少年来,傅雷给傅聪所写的而且往往是万言的家书。 傅聪告诉楼适夷,那些信现在都好好地保存着。 对于这些信件,楼适夷印象非常深刻。 因为有一年的春末,他得到假期,去南方旅行,路经上海,被留宿在傅雷的家里,两人联床夜话,傅雷对他谈到了正在海外学习的儿子傅聪,并找出他寄来的家信给楼适夷看,同时也把自己已经写好,还未发出的一封长篇复书,叫楼适夷一读。 楼适夷所见的只是几封信,但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因此,在飞机上得知傅聪保留着这些书信之后,身为作家和出版人的楼适夷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些书信的价值,然后便向范用做了推荐。 很快,范用到去京城傅敏的住处找到他,傅敏当时还住在学校,不知道范用是个什么人物,但是一听他说想把这些书信拿去出版,就很高兴。 呃,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范用的地位并不低,因为在傅敏的回忆当中,范用去找他的时候,是坐着小汽车去的。 也因此,傅敏知道了范用不是简单角色,以后就是傅敏自己去找范用,不敢再让范用登门了。 后来也是范用极力主张了《傅雷家书》的出版,当时有人觉得傅聪身份有问题,范用就说傅聪都在京城演出了,还有什么问题。 最后终于促成《傅雷家书》出版,而一出版,就创下了出版奇迹,销售量以百万计,一直到后世很多年以后,仍保持3年10万册的销量速度。 对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哪怕是付敏,在图书出版、发行之前,也完全没有想到,它会有那么大的发行量,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只是觉得,这些书信写的很感人。 “我们都读过了您的《小王子》。” 范用坐下来和江弦聊起,“写的真好,我真想不到,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能写的这样深刻!这样让人感动!” “您客气了。”江弦习惯性自谦一句。 “嗯我也不知道您是怎样创作出这么一部的,不知道您怎么会有这样丰富的想象力。” 范用铺垫几句,取出那册《知音》,“不过我看到了一些不好的文章,我觉得是有必要拿给您看看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