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之艺-《孙子兵法现代释用》
第(2/3)页
“且耕且战”实际上就是屯田制度,并非朱元璋独创,而是由来已久。但这一制度被朱元璋运用得如此彻底,如此全面,如此持,解决了如此庞大的军队的粮食所需,支持了如此持久的一战争,可以说在朱元璋以前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缓称王。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己方独立元的政治色彩,最大限度地降低元王朝对己方的关注程,避免或大大减少过早与元军主力以及强劲诸侯军队决战可能性,从而有利于保存自己,积蓄实力,求得稳步发。为此,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使的是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的是红巾军的红色战旗,连斗口号也不改变。朱元璋担任的职务,从江南行省平章到后的吴国公,都是小明王敕封的。直到消灭陈友谅,北方红军也失败以后,他才称吴王,但发布文告,第一句话还写“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示自己仍是小明王的臣属,免得人注目,遭受打击。元王朝苦于力量不足,只能对目标、影响广的自立政权首先实施重点打击,光这类政权就有四个,根本顾不上对付朱元璋这类附属于某一政权的势。朱元璋正是抓住了这种有利的客观形势,加强扩展地,壮大力量,成为统一战争的主宰者。缓称王不是不称,关键在于选择有利时机。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的军事形势对朱元璋集团十分有利:北面的宋政权已经存实亡,即使反目,也已不足为虑。元军主力在与宋军的战中大伤元气,又陷入内战之中,无力南进。反元阵营中力最为强大的大汉政权已经被朱元璋消灭。东面的张士诚属惊弓之鸟,处于明显的劣势。四川的明五珍安于现状,没有远图,构不成大的威胁。依据这种客观形势,朱元璋凭广阔的版图、强大的军队,公开表明自己的政治意图而自为王是非常适宜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一个非常英明正确的宏决策,它引导朱元璋集团从胜利走向胜利。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就在徐达统领北伐大军攻克山东的凯声中,朱元璋在应天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善于根据现状判断,果敢决策,是万事成败的关键。
□李嗣源马不停蹄朱友贞丧身亡国
五代时期,后唐军在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大败后梁军,抓后梁军统帅王彦章,后梁的主力部队只剩下大将段凝所统率的支生力军。后唐国君李存勖对众将说:“段凝现统率大军驻扎河上,严阵以待我军,诸位有何妙计?”
天平节度使李嗣源道:“中都离大梁(梁都城,今河南开封)
不远,我们何不避开段凝,直取大梁?兵法云:兵贵神速。只要下大梁,擒住梁主朱友贞,不怕段凝不投降!”
李存勖道:“言之有理!”立刻命令李嗣源率先头部队连夜出,马不停蹄,人不卸甲,直扑大梁。
李嗣源行至曹州(山东曹县西北),曹州后梁守军以为后唐自天而降,大开城门,不战而降。这时,部队已十分疲劳,将领也纷纷要求稍作休息。李嗣源对众将士说:“此去大梁仅有200余里,诸位再咬紧牙坚持一下,等拿下大梁再作休息。”命令队继续前进。
曹州被后唐占领的消息迅速传到大梁,朱友贞急得团团直,文武大臣又惊又恐,谁也拿不出好主意来。朱友贞黔驴技,只好派将军张汉伦火速出发追赶段凝,让段凝回师急救。不,张汉伦行至滑州(河南滑县东),被黄河挡住,一时间不能到段凝的驻地。朱友贞久等不见消息,又派了一名亲信去寻段回师救驾,这名亲信离城之后,眼见大梁不保,索性一走了之。
这样,朱友贞等候援军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李嗣源率后唐军迅速逼近大梁。朱友贞听说后唐军已到,绝望之中,命令将军皇甫麟把他杀死。皇甫麟挥刀砍杀朱友贞,随后也自杀身亡,大梁城竟不攻自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