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老种相公和杨老令公!-《武大郎的逆袭》


    第(3/3)页

    嵬名山不得已,带领一万多军民归顺宋朝。种谔未伤一兵一卒,仅用一只金盆作诱饵,就收复了陕北重镇绥州。

    还有一次种谔他率兵出绥州进攻米脂,但初战不利,三日未下。西夏军又调动八万兵马前来驰援。

    敌众我寡,怎么办?种谔就在米脂城外无定河边埋下伏兵。敌至,四下里伏兵齐出。

    把西夏军截为两段,使之首尾不能相顾。结果,八万西夏军大败,米脂守将令介讹遇被俘。

    捷报传出,朝野震动,种谔之威名迅速传遍全国。武明记得《水浒》中描写:青面兽杨志当时正在种谔手下当差。

    后来他闯荡江湖,还每每以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干过而自豪,标榜“洒家“原本也是个军人。

    乃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令侯之孙,枪法是祖传云云。还有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和九纹龙史进。

    也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混不下去了以后,不远千里万里的去投奔“老种经略相公“,足见种谔之威名。

    其实在真正的北宋历史上还有一只军队也是战绩傲人的存在,他们就是折价军。

    可是如果没有上层的授意,又有几个文人会为这些武将们写书立传呢,毕竟典型只需要有一个杨家将就足够了。

    在北宋那个时代,武将一直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虽然武将们为国拼杀,不顾性命。

    可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却是从上而下的重文轻武。即使将领们在外面征战立下了再大的战功。

    当回到朝中以后,他们也会乖乖的交出来自己的兵权,在那些文官面前装的和龟孙子一样。

    这就是当时北宋的大社会环境,也是为什么北宋明明兵多将广却打不过周边几个国家的原因之一。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