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武将开会和文官闹事!-《武大郎的逆袭》


    第(2/3)页

    “在外面吵闹的是辽国的国主和他手下的一众文臣。”原来虽然这次武明活捉了辽国所有的文臣武将。

    但是为了让辽国的这些人彻底的归心,武明对他们实行了不同的管理方案,武将以兀颜光为首的那些人。

    想对都是对宋军有威胁的,武明把他们集中看押了起来,而这些辽国的文臣和辽国国主他们。

    武明到是没有太限制他们的行动,只是派了一些士卒跟着他们,美其名曰保护他们。

    名为保护实则监视,只要这些辽国的文官们不闹事不逃跑的话,武明随他们在城中乱转。

    这就是武明的一种怀柔政策,毕竟辽国也不是一个小国家,虽然自己带人把辽国给灭了。

    但是这么大的疆域,也不可能全部指望朝廷派来文官治理,现在武明的短肋就是人才紧缺。

    上次开科举基本上就把大宋国的人才差不多给一网打尽了,武明早早的就把他们分配到了包括海外之地的各个地方去治理地方了。

    现在又突然多了这么大的疆域,这让武明到哪里去找人来治理这新得到的地方呢。

    无奈之下的武明就把主意打到了这些被抓的辽国文臣的身上,毕竟武明在原西夏就实行了以党项人治理党项人的政策。

    这么长时间下来以后,效果还算不错,有成功的经验摆在那里,武明就决定对辽国的契丹人也实行这样的办法。

    相对来说,辽国的这些契丹人反而比那些老西夏的党项人更加容易接受宋国的管理。

    这是因为在辽国的贵族区早就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这股潮流就是辽国的贵族圈经过长期和燕云十六州的汉民融合交流。

    他们深深的被汉民的文化所吸引,贵族们包括国主都是以说汉话,穿汉服,写汉字为荣。

    而切在辽国还没有被武明彻底剿灭之前,在辽国里面有很多文臣武将,达官贵人都是原来的燕云十六州的汉人遗民。

    有这个先决条件在这里,武明认为:只要到时候把辽国的国主送到大宋朝国都汴梁城里封赏他一个悠闲的王爷名衔。

    朝廷再将这些被武明活捉的文官们好好的拉拢腐蚀一下,那么辽国变成辽郡的阻力会变的很小很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