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乡巴佬的想法-《工业霸主德意志》
第(2/3)页
1930年的时候,德国全年的坦克生产数量不足千台,这还是包括外贸订单在内的数据。1931年,因为企业惯性思维,导致产能变化不大。1932年,埃里克一怒之下,对全国军工企业施行无差别整改,此后的生产便达到了年产3000余辆的水平,不过,仍旧被外贸订单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为了有效遏制苏联的西进步伐,1933年初,德国以国防军采购价向芬兰提供了最新的四号E外贸型坦克,这种装备了步兵炮的坦克符合芬兰的国情、地形和极寒天气需要,毕竟芬兰只需要的只是迟滞苏联的正面进攻,在层层阻击中等待德国的大部队的驰援。
相比芬兰,苏联方面的一线坦克基本上都是以德国技术为前提、经过部份改进后进行大批量生产的。随着德、苏两国国际政治分岐的摊牌,德国驻苏专家、技术人员和精密机床等设备的拆迁,使得苏联的军工和民用企业面临生产性灾荒,掀起了部份工厂的倒闭潮。
但是,体量庞大的苏联并不会坐以待毙。自1929年3月起,苏联人就已经开始悄悄着力于自力更生,自主研发。
另起炉灶需要巨额投资,同时还要面临人才、器材和技术上的空白,但苏联人并没有退缩,反而拿出战斗民族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通过多年的潜心发展,终于摸索出了一些关键门道。虽然技术还很粗糙,但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也就有了方向感,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美国人的鼻子很快就嗅到了气味,并把握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插手机会。众所周知,美国是无利不起早的西方国家,美其名为技术援助,实际上是想把控苏联的国防基础。
埃里克在情报总结单中确定自己看到了“克里斯蒂悬挂”这个词汇。虽然就一个悬挂系统而已,可他担心的是美国会在德、苏关系上选择永久平衡,并不断从中渔利,最终达到左右两持续对抗的目的。
就美国现在的军事实力,确实不值得一提,别的不说,海陆空三军哪一个独立兵种拿出来都无法与德国相抗衡,但是,青蛙虽然不咬人,但叫起来糟心。巧就巧在美国人并没有直接与德国叫板,德国也不好直接命令美国人从欧洲离开。
伦德施泰特、格勒纳等人属于情绪急躁型,面对美国的软实力挑衅,两人相继在国内外媒体上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言论,但美国与苏联也很快就进行了外交反驳。几个回合下来,口水战打了不少,但美苏之间的合作却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此时此刻,埃里克并不怕惹毛大洋彼岸的老美,但也不想就此与美、苏同时闹翻,毕竟埃里克要的不是两败俱伤,而是绝对胜算。在还没有必要完全摊牌之前,德国不会让毫无意义的局部战争给拖住。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埃里克才会选择对斯拉夫人的野蛮与无理进行一再忍耐。一方面不进一步刺激整个斯拉夫世界,另一方面继续控制这块“本土化”地区,创造自己的战略纵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