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核子工程】之人工嬗变【二更】-《唯我独裁》


    第(2/3)页

    尽管中华帝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隐患,但这并不影响中华帝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华帝国的经济如此强劲增长是资源和科技相结合的产物,融合的美国式的资源爆发和德国式的科技爆发的结果。

    经过三十年的掠夺式扩张,中华帝国的资源发展经济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样科技发展经济的道路也是一路畅通。

    在战前,全球每年只有30%的科学创造和发明属于中华帝国,基本上都是在华外国人发明或者是中华帝国从国外买断得来的成果,华人自己的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只占不足10%。这种结果虽然不尽人意,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晚清的**落后对人才的摧残严重,使得刚刚成立没多久的中华帝国没有多少基础可言。

    不过,中华帝国将巨额的战争赔款用于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普及十六年本科教育,设立中华宝星奖等巨额奖金扶植科学研发和技术创造,大规模从国外引进高技术人才作为导师来培养华人自己的科研技术团队,三十年磨一剑的苦功终于在战后获得了大爆发。

    截止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教育部发布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华帝国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人口全部实现义务教育,50岁以上的人口也基本上通过重读、夜校等方式接受义务教育,六十岁以上的人口虽然有大部分只处于识字状态,文化水平最低,但他们基本上都处于退休养老等非工作状态,不对中华帝国的社会生产力产生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说,中华帝国普及本科教育体制下,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全民教育的宏伟目标,而世界其他国家当中,教育最发达的德国也没有实现义务教育之说,国民教育普及率不过70%而已,且小学文化居多,跟中华帝国的普及本科教育差了个天上地下。

    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已经超过300个,在校博士生已超过13万人,博士生培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第二位的德国(1.2万人)。中华帝国的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是36:4.2:1。与欧洲国家相比,教育最先进的德国不过才达到10个硕士培养1个博士的程度,而中华帝国4.2个硕士就培养出1个博士,从而使得博士生的培养规模较大。加上中华帝国聘请的都是全世界各国的顶尖科学家们组成的专业导师队伍,加上巨额资金支持,使得中华帝国的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保障。另外,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的在校硕士生已经超过20万,而在校研究生超过200万,至于本科、专科生,由于开设的院校上万个,并且普及教育的大形势下,科生的资格考评已经不是那么特别的严格,保守估计每年的在校生在1800万人左右。

    中华帝国对于教育的投入是全世界最高的,从最开始阶段的数亿龙币,到光华二十七年时,教育部的财政拨款每年已经高达30亿龙币。这比巨款以前有zhōngyāng财政直接拨付,不过压力逐年攀升,zhōngyāng财政已经无法全部解决。为此,从光华二十七年开始,中华帝国将12年义务教育拨款转由地方财政解决,zhōngyāng财政只负责大学4年义务教育。

    即使这样,庞大的义务教育经费也让帝国zhōngyāng和地方财政吃紧,于是内阁最终出台了新政,向国民解释清楚,教育经费的来源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策略,帝国公民纳税项目中增加子女教育赋税项目。该赋税按公民工作的年限计算,每年扣除10元作为教育基金,年收入低于龙币120元的公民个人以及家庭总收入低于240龙币则免征该税。

    通过这种方式,中华帝国每年通过收取教育赋税将获得40亿龙币的财政收入,不但可以继续维持义务教育制度,而且多出来的资金滚入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改善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师工资待遇,一举多得。

    正因为中华帝国的庞大义务教育制度,使得中华帝国在二十世纪初期获得了巨大的科研学术成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