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建设-《一个人的时空走私帝国》


    第(3/3)页

    这三横三纵,总公里数达上万公里,需要钢铁上百万吨,一经建成,对帝国的钢铁和交通运输的改进绝对是一个质的变化,帝国的各行各业都将从中受益。这个规模,已经超过了詹天佑等中国铁路人的最美好的畅想!

    帝国建立伊始,提出的雄心勃勃的五年建设计划一出台,就震惊了海内外。国内外的民众在震惊兴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疑惑,这种突进式的国家建设完全是跃进式的发展,需要巨量的资金资源和人力的投入,帝国如今,有这种力量吗?

    这个时代中的人们当然不知道,有李哲的时空远征军的存在,有李哲的随身空间作为资本,李哲所拥有的手段,支撑这样规模的国家建设已经不是不可能。随身空间的载重,用来运输先进的工业生产线和机械设备,其能够带动起来的生产力发展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就像在二号时空明末历史时间段的工业建设一样,用十万吨机械结合本时空的社会劳动力创造出的生产力,很可能是千万亿万吨的级别。

    更何况,还有这个时代其他国家的投资。美国、德国,还有更多的其他国家的资本争先恐后的想要投入进来呢。

    ……

    1912年春,在中华帝国一边在和日本在朝鲜北部山地打着令人烦躁的拉锯战的同时,国内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建设大潮,这时候,帝国执政党复兴党初期在南洋欧美做出的铺垫也就起了作用。

    每天,成百上千的海外华侨归国,参加国内建设,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欧美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才,接受远征军在本时空解密的初等科技不算太费劲。

    除此以外,帝国还和美国、德国以及此时的欧洲许多国家达成协定,以高薪和优厚的待遇条件邀请各国人才和技术工人加盟新中国建设。

    此时的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愈加明显,欧洲人口外流的趋势已经开始,原本在这个历史时间段,这些人员流出的唯一去向只有美洲,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就又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东方古老的中国!(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