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暗市开张(二)-《执行者说》
第(2/3)页
所以,我想让咱们执行局的人明天暂停休息,都出去找人,说不定会有收获呢。”
梁忠信心直口快,第一个提出质疑:“陈局,东州城区仅常住人口就将近20万,而且城区这么大,廖文昌又行踪不定的,就咱们执行局这点人放出去,那不是大海捞针吗?”
李济舟也同样心存顾虑:“最近大伙儿都挺累的,明天再去找人,同志们会不会有意见呀?况且廖文昌能不能找到,还要两说呢。”
陈默雷本以为上官云也要跟着说话,但她却一言不发了。
陈默雷有些奇怪,这个话匣子平时絮絮叨叨的,今天怎么变成哑巴了。
“上官,你什么意见?”陈默雷忍不住问她。
上官云沉默了一会儿,才说:“即便廖文昌出现了,可谁知道他现在还在不在东州呢,如果他已经离开了,我们这么多人出去,那不是白忙活了。
我看,还是尊重一下大家的意见吧,如果有愿意参加的,我们欢迎;有不愿意参加的,我们也不要勉强。毕竟大家除了工作,也有自己的事嘛。”
李济舟和梁忠信觉得有道理,都表示赞成。
陈默雷向来重视下属的意见,而且上官云的话也的确有道理,便说:“那好吧,那就照上官的意思办。”
接着,他从抽屉里取出记录本,说:“既然咱们无法确定廖文昌的行踪,就按老办法来——蹲点。咱们先明确一下,看有哪些人、哪些地方需要盯。”
四人经过商议,一致决定只盯着廖文昌做生意的亲戚,因为不做生意的亲戚对廖文昌来说没有多大利用价值,平时也很少联系。
至于廖文昌原来那些生意上的朋友,就没有必要去盯了,因为在这个时候,朋友这个词,对廖文昌来说,已经是过去时了。
经过筛选,符合条件的人共有5人。总的来说,工作量也不算太大。
但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晚上需不需要蹲点?
陈默雷思考再三,决定晚上也蹲点,因为错过了这次机会,下次机会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在人员安排上,除了他们4人,要想达到每组两人以上的配置,至少还需要8个人。这8个人的缺口,陈默雷交给李济舟和梁忠信去解决。
两人都很认真负责,当天下午,人员安排便全部到位。
当天傍晚,大家按照蹲点方案,各自达到指定位置。
可盯了整整一个晚上,却都没有见到廖文昌的影子。
周日一大早,在文华苑小区门口,李济舟和杨乐正在车里吃着早餐,突然听到有人敲打车窗。
杨乐抬头一看,竟是他俩要盯的对象——廖文昌的堂弟廖启昌。
他不知道该不该摇下车窗,转头用目光请示李济舟,见李济舟点了点头,这才摇下车窗。
“小杨兄弟,真的是你呀!”或许是因为杨乐上次帮他讨回了部分债务,见到杨乐,廖启昌显得特别热情,非要拉着杨乐和李济舟去家里坐坐。
但两人都说是有事不去了。
廖启昌精通人情世故,见两人这种态度,便猜到了两人的来意:“你们在这儿,是不是为了盯着我,看廖文昌会不会来找我?如果是这样,你们还是回去吧。实话跟你们说吧,我和廖文昌虽然是堂兄弟,但其实没什么感情,他也不可能来找我。你们就算一直在这儿盯着,到头来也是白忙活。”
说话的时候,廖启昌无意间瞥见车后排的座位上放着一个塑料袋,里面是一个还没吃完的包子和一包榨菜。
这一幕让廖启昌突然心里不是滋味,觉得面前这两个人既让人敬佩,又有些可怜。他犹豫了一下,决定帮两人一把。
他往前探了探,说:“其实廖文昌前两天的确回来过,不过我也是恰巧碰见他的。他没多说,只是说要去一趟曲峰县。当时我也没在意,后来我才想起来,他在曲峰县的梧桐镇有个远房亲戚,我记得好像是做仓储生意的,如果廖文昌藏了什么大宗财产的话,有可能会放在他那里。你们不妨去那里看看,但我不敢保证你们去了就一定有收获。
不过,有一点咱们先说好了,就算你们有收获,也不要说是我告诉你们的。”
说完,廖启昌把地址发给杨乐,客套了几句,便离开了。
李济舟觉得此事重大,立即用电话向陈默雷作了汇报。
陈默雷也觉得,廖文昌的出现很可能跟曲峰县梧桐镇的那个远房亲戚有关,决定立即赶过去。
事不宜迟,他电话联系执行局副局长赵维山,让他安排几个干警过来临时顶岗,然后,便带着原班人马出发了。
车队一路疾驰,不到一小时,便到达了曲峰县的南部山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