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风雨前缀-《靖难攻略》
            
            
            
                
    第(1/3)页
    “都按照标准来,不能密也不能疏,这可是关乎俺们的饭碗,别大意了!”
    “知道咧……”
    时光如梭,一个多月的时间很快过去,当时间来到三月初,尽管积雪还没彻底融化,但朱高煦预备的五十亩育苗田却已经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这样重要的日子,朱高煦自然也到了现场,并且与管理这片育苗田的一位坊长提及了许多注意事项。
    例如如何管理苗床、如何控制温度和光照、如何防治病虫害等等他所能了解的有限育苗知识,他都毫无保留的告诉了坊长。
    “殿下您放心,俺知道这关系着城里所有人的饭碗,俺绝不会马虎的。”
    当着朱高煦的面,坊长拍着胸口保证,朱高煦虽然也很担心,可他也没办法时时刻刻呆在育苗田里。
    他只能在简单交代过后,将位置让出来,亲眼看着那几百个育苗好手在田间育苗。
    在他的注视下,那些育苗好手的手法熟练,可以说比朱高煦想象的还要好。
    “倒是我杞人忧天了”朱高煦轻声自嘲着,仔细想来也是这样。
    若说温室育苗和空气湿度、日照什么的,他确实可以说得头头是道。
    只是他说的这些东西,这些百姓也懂,不过他们把这种东西称呼为经验,而自己只是总结罢了。
    如此想着,朱高煦也放心了不少。
    恰巧此时林粟骑马而来,并在他身旁停下,递出了手中书信:“殿下,南边陛下给您下的加急。”
    从正月末到三月初,朱元璋所下军令被关外大雪所阻碍,迟了整整一个多月才送到朱高煦手中。
    对此,朱高煦皱眉接过,并将这加急书信缓缓打开,一目十行。
    对于老朱把吉林卫定额为六个千户所,朱高煦虽然有些不舒服,但他也早就有了准备。
    老朱不让他养兵,那他就偷偷养,或者说换个名头养。
    只是书信之中,老朱居然连自己招募了两千女真扈从的事情都知道,这让朱高煦有些举棋不定。
    好在老朱的消息并不算准确,不然老朱也不会将他们归入了渤海护卫之中。
    “兀良哈巡边,爷爷让我们早做准备,开春后尽早修建肇州城,并让我驻兵肇州,以便侦查敌情。”
    朱高煦念出信上的第二件事,对于这一点,他很早就在准备了。
    肇州毕竟位于撒叉河口,也就是松花江与嫩江的交汇处。
    在这里修建一座城池,立马就能将吉林与安东城联系起来,因此朱高煦从去年就开始准备。
    如今一整个冬季过去,他手中的原料也十分充足,想要修建一个小一些的石堡先驻兵并不困难。
    让他在意的,是信中提及的朱棣节制三都司兵马巡边,周世子朱有燉巡塞一事。
    这事情朱高煦从去年就开始盘算,只是让他没想到,老朱居然没有让自己也参与进去,不过……
    朱高煦目光在信上打量,很快看出端倪。
    老朱是没有让他参与三都司巡边一事,但却给予了自己‘监视兀良哈诸部动向’的任务。
    兀良哈诸部常年在紧邻哈剌温山脉东部的林场草原,自己想要监视他们,不说别的,起码得沿着嫩江往北走个二三百里。
    这二三百里的距离,差不多就快进入他们放牧的腹地了,再往北就是后世的齐齐哈尔一带。
    “殿下,那我们是不是等江水融化就出发修建肇州城?”
    林粟不知道朱高煦在想什么,他只是按照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来询问。
    对此朱高煦微微颌首:“届时你先带二百甲骑和一千女真男丁护送两千石水泥沿江而下,在我原先定下的肇州城地址选择一个合适屯垦的地方修建城池。”
    “有水泥,修建一座不大的小城也就三四个月罢了。”
    “是!”林粟脸上露出笑容,他上次错过了讨伐西阳哈,如今总算赶上了一个处在前线的差事。
    他还在笑,朱高煦的目光却在老朱派人送来的加急信件上打量。
    也不知道老朱是不是压制自己而良心过意不去,他居然给自己调来了两千军户,这是朱高煦自己都没敢想的事情。
    那是两千军户,不是两千个人,如果算上家眷,起码能有四千乃至一万人。
    想到这一人口数目,朱高煦又是高兴又是担心。
    高兴在于这么多汉人进驻关外,这代表汉人在关外的实力将增强,自己手中能用的人也会变多。
    担心在于,这么多汉人进驻关外,他们人吃马嚼都需要消耗粮食,无疑让朱高煦心想的自给自足变得更远了。
    不过……朱高煦看向眼前的育苗田,只要这些育苗田能培养出秧苗,并且能达到朱高煦预期的产量,那这些事情就不是事情。
    “殿下!”
    忽的,马蹄声与亦失哈的声音同时传来,朱高煦与林粟先后看去,这才看到亦失哈带着十余名护卫向他们策马而来。
    在距离他们还有七八步距离的时候,亦失哈勒马停下,随后翻身下马跑到了朱高煦身边。
    “怎么了?”朱高煦好奇亦失哈为什么那么着急,对此亦失哈也缓了一口气才道:
    “是开荒的事情,河滩上的沼泽淤泥太多,虽然没有石头树根,但容易积淤,水始终排不出去,得等到夏季河滩变干才能用水泥修建出水渠,继而整理田地。”
    “因此,在夏季以前,这开垦还是得朝西山和东山走。”
    亦失哈讲述了在河滩开荒的问题,朱高煦听后倒也不觉得奇怪。
    东北的黑土地十分肥沃不假,但嫩江与松花江、黑龙江共同构成的大江大河使得东北在工业革命前并不适合搞农业。
    漫长的冬季冻土层与春秋两季极容易形成的沼泽致使土地淤积,排水不畅。
    吉林湾的环境还算好的,真正‘恶劣’的还是东北的几大平原。
    东北几大平原经历了数百上千年的江水漫灌,这些漫灌的江水经过蒸发后使得矿物盐沉积反碱,正因如此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才鲜有人开发。
    至于最惨的辽河平原则是因为没有修建各项水利设施,因此入海口的海水时常倒灌进入其中,致使辽河平原变成一大块盐碱地。
    这一系列问题使得古代东北大河径流区发展农业不顺畅,哪怕是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也只能开发长白山丘陵一带的河漫滩附近,在这些地方种植水稻。
    第(1/3)页